佛学大辞典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佛学大辞典

佛学大辞典

关键字:


摘自:佛学大词典

梵语vinaya。音译为毗奈耶、毗那耶、鼻奈耶。又作毗尼、比尼。含有调伏、灭、离行、善治等义。乃制伏灭除诸多过恶之意。此乃佛陀所制定,而为比丘、比丘尼所须遵守的有关生活规范之禁戒。即于修道生活中,针对实际、具体上之需要而定之规范,此谓随犯随制(随缘制戒)。佛弟子之出家众如犯恶行,佛陀则必教诫:今后同样之行为不可再犯,如再犯,则处罚。后乃成为僧伽之规定,故律必附有处罚之规定。律乃为应出家众而制定者,是被动者,故与戒应有所区别,然后世常将其混同使用。 律为三藏之一,称为律藏,或调伏藏、毗尼藏,系记录教团规定之典籍。律藏有南传之律藏(巴Vinaya-pit!aka )及汉译之四分律、五分律、十诵律、摩诃僧祇律,并西藏译之律藏等,均由诸部派所传承,然重心大体上相同,部分略异,而禁戒之条数,多少亦有增减。其中,法藏部之四分律、有部之十诵律、化地部之五分律、饮光部之律(亦称解脱律,未传,戒本为解脱戒经)、大众部之摩诃僧祇律等五部,称为五部律。此系小乘二十部中,最具代表性之五部派。
 律藏之内容,通常分为二部:(一)波罗提木叉,即教团之罚则。乃比丘、比丘尼应守之禁止条文,以及禁止之由来因缘,并对犯者所犯罪之轻重之详解。(二)犍度,系有关教团之仪式、作法及僧众之生活礼仪、起居动作等,具体详解诸种规范。此外,巴利律更于后世附加附随事项(波利婆罗,即后编),故共有三部。如此详细说明之律,称为广律;对此,记载第(一)部分之禁条,则称戒本(波罗提木叉)。波罗提木叉,梵语pra^timoks!a之音译,又作波罗提目叉、钵喇底木叉,意译为从解脱、随顺解脱、别别解脱、别解脱、处处解脱、保解脱、最胜或无等学。由于持戒可防止身口之过非,渐次解脱诸烦恼之束縳,故教团制定僧众生活之规制,即属于此等戒条。其每一条目,即是律之学处(梵s/iks!a^ -pada ),乃学习根据之意。此外,列举禁戒条目之数者,则有波罗夷、僧残等类别,此即指戒本,故又称波罗提木叉。
 律藏中所说戒条之数目,四分律列有比丘二百五十戒,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。此种比丘戒(僧戒)、比丘尼戒(尼戒),称为具足戒。又波罗提木叉依罪之轻重,有诸多类别,表解于后。
 (一)波罗夷:梵语pa^ra^jika。又作波罗阇已迦、波罗市迦。含有他胜、他胜处、极恶、恶、重、重禁、极重感堕、堕不如意处、断头、无余、弃等义。又称根本罪、边罪。此系最重之罪,犯此罪者,如人之断头,必丧失比丘、比丘尼之资格,而被教团逐出,称为破门。故犯此罪者,又称断头者、佛法死人。在比丘,有淫、盗、杀、妄等四波罗夷,亦称四重禁戒。即:(1)非梵行,又作不净行、大淫,即遂行情欲。(2)不与取,又作大盗。即怀抱盗心,盗五钱(梵ma^s!a )以上。(3)杀断人命,又作大杀。即亲手杀,或令他人杀,或自杀非命,为杀生中之大罪,异于杀畜生之单堕罪(小杀)。(4)上人法,又作妄说过人法、大妄语,略称妄语。乃实际未证得却妄言已证得宗教体验(超人间之境界)。以下四者则为有关比丘尼之戒法
,即:(5)摩触罪,比丘尼以爱欲心而触摩男子腋以下,膝以上者。(6)八事成重,又作八事。以爱欲心,任由男子握手等犯八事者。(7)覆比丘尼重罪,又作覆藏。即知其他比丘尼犯波罗夷罪而为之隐藏者。(8)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,又作随举。即追随受僧众弹劾之比丘,经其他比丘尼三度劝说亦不接受者。以上合称为八波罗夷,又作八弃戒。在大乘戒另有十、八、六、四等诸种波罗夷之说。
 (二)僧残:梵语sam%gha^vas/es!a。音译为僧伽婆尸沙、僧伽胝施沙。意即众余、众决断、僧初残。此罪次于波罗夷,被列入重罪。犯此罪者,即被处罚别住之刑,并依教团作法,受六夜摩那埵(梵ma^na^pya ,巴ma^natta ,即悦众意、意喜之意)之灭罪法,洗净残余之罪垢,始可恢复僧尼之资格,故称僧残。六夜摩那埵,即六夜间被褫夺种种权利,另外住宿之意,与所谓禁足同义。如再掩饰其罪垢不肯坦白,即加罚相当日数之波利婆沙(梵pariva^sa ,意即重别住),后再受六夜摩那埵。僧残罪在教团属于重罪,故其作法甚为严肃庄重。初被告被传至众僧之前受警诫,令其自觉后,告诉其所犯之罪名与事实,如能坦白吐露并悔过,则仅处以六夜摩那埵。教团对于摩那埵之被告,必依一白三羯磨之作法,三度提出动议,征询众僧之同意。六夜摩那埵结束后,被告须在比丘二十人以上(比丘尼则须有比丘、比丘尼各二十人以上)之大众前告白忏悔,教团亦依法作完仪式,令其复位。僧残罪在比丘有故意失精等十三种,比丘尼有婚姻媒妁等十七种,其中七种系僧尼共通者。
 (三)不定:梵语aniyata。仅限比丘所犯之罪有二种,称为二不定。(1)于极度隐蔽之处,(2)或于虽非最隐蔽,然亦属众人所不易注意之场所,与妇人单独对座、交谈等,若由优婆夷目击而报告之,则可视其情形定波罗夷、僧残、单堕之罪;属未定之罪者。
 (四)舍堕:梵语naih!sargika-pra^yas/cittika。音译为尼萨耆波逸提、尼萨耆波夜提、泥萨只波逸底迦。略称尼萨耆。意即尽舍提、弃堕。乃波逸提之一种,系没收、忏悔之轻罪。即超过应有衣钵之数量,或以不法行为所得之物,归还物主或由僧伽没收(舍之意),该比丘且须于四人以上之僧前忏悔。犯此罪者,若不忏悔,则死后必堕三恶道(堕之意)。比丘、比丘尼各有三十舍堕;其中,仅有第十八舍堕为比丘及比丘尼共通者。
 (五)单堕:梵语s/uddha-pra^yas/cittika。乃波逸提之一。又称单提。轻罪之一,指对别人忏悔,即可得清净之罪。亦即犯说谎(小妄语)及杀畜生等罪,于布萨僧中忏悔者,即可得清净。比丘有九十单堕,比丘尼则有一百七十八单堕;其中有六十九项系共通者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 (六)波罗提提舍尼:梵语pratides/ani^ya。又作波胝提舍尼、钵喇底提舍那、波罗提舍尼,略称提舍尼。意即对他说、向彼悔、各对应说。亦作悔过法、可呵法。系对一人告白忏悔之轻罪。乃有关食事不相应之问题。比丘有四提舍尼,比丘尼有八提舍尼;二者无共通者。
 (七)众学:即学习许多规定戒则。全称众多学法(梵sam!bahula^h! s/aiks!a -dharma^h! )。又称众学戒法、众学法。此外,又称式叉迦罗尼(梵s/iks!a^ -karan!i^ya )、尸沙迦罗尼、尸叉罽赖尼、尸叉吉利。含有应当学、应学作、守戒等义。乃有关食事、服装、说法及其他礼仪细则之规定,若违犯之,则犯突吉罗之轻罪。故意犯此罪者,须向上座比丘忏悔(对首法忏悔);非故意犯此罪者,于自己内心忏悔(心念法忏悔)。此戒共有百众学,比丘与比丘尼之内容稍异。
 (八)灭诤:梵语adhikaran!a-s/amatha。为止诤之意。系镇制教团内起纷诤之方法规定,共有七灭诤。以此法亦无法镇制纷诤者,上座则犯突吉罗之罪。
 (九)偷兰遮:梵语sthu^la^tyaya,巴利语 thullaccaya 之音译。又作偷兰遮耶、偷罗遮、土罗遮、窣吐罗底也。意即大罪、重罪、粗罪、粗恶、粗过。欲犯波罗夷、僧残之未遂罪或预备罪之意,一般乃为五篇所不摄之罪过,系指除突吉罗轻罪以外之一切重罪。未遂罪亦称从生偷兰(方便偷兰);完遂偷兰遮罪者,则谓自性偷兰(独头偷兰、根本偷兰)。此外,另有次于僧残重罪之偷兰遮,以及次于提舍尼轻罪之偷兰遮等两种。犯此罪者,在结界内必向一切僧众,或四人,或仅一人忏悔。
 (十)突吉罗:梵语dus!kr!ta 之音译。又作突膝吉栗多、突瑟几理多。意译恶作。又作小过、轻垢、失意、越毗尼、应当学。属轻罪之一。狭义指属于身体(即身业)之罪(恶作);而属于言语(口业)之罪,则称恶说。广义言之,则包含恶作、恶说。亦即所犯轻罪之总称。具体而言,百众学与七灭诤罪,或加二不定罪;或违反百众学与五篇中前四篇之未遂罪,及犍度品所规定者,均称突吉罗。故意犯罪者,则须于一人比丘前忏悔;非故意者,可于自心内忏悔。在大乘戒中,除杀生等重禁(波罗夷)外之诸罪,均称突吉罗(轻垢罪)。
 上述乃律所规定破坏生活规条者之治罪法,计有诃责、摈出、依止、遮不至白衣家、不见举(不见摈)、不忏举(不作摈)、恶见不舍摈(恶邪不除摈)等七种摈罪。若再加恶马、默摈(梵檀),则为九种治罪法。
 此外,具足广律条件之律藏,除于前编详说上述之五篇七聚之戒条目外,于后编则叙述有关受戒及布萨、安居、教团等之仪式行事,并规定僧尼之衣、食、住等生活礼仪,及有关起居之规定。此系将诸种行持法分类聚集而论,为犍度品之内容。犍度,梵语 skandhaka,巴利语khandhaka之音译。又作蹇陀、建图、建陀、塞建陀、沙犍图。为蕴、聚之义。亦即聚集同类法之意。四分律卷三十一以下,即举有二十种犍度,称为二十犍度。即:(一)受戒犍度,又作受具足戒法、大犍度,乃进入出家教团之作法。(二)说戒犍度,又作布萨法、布萨犍度。(三)安居犍度。(四)自恣犍度。(五)皮革犍度,乃有关革制之用具。(六)衣犍度。(七)药犍度,即医药法。(八)迦絺那衣犍度。(九)拘睒弥犍度,又作俱舍弥法。详说比丘等相和同住,或诤或分裂等情形规定。(十)瞻波犍度,意为羯磨,即说作法之不正。(十一)呵责犍度,又作羯磨犍度、般荼卢伽法。乃针对好斗争、聚恶党之方法。(十二)人犍度,又作僧残悔法、别住法、别住犍度,为犯僧残罪者之治罪法。(十三)覆藏犍度,又作聚集犍度,乃隐藏犯罪之治罪法。(十四)遮犍度,又作遮布萨法,即犯罪之比丘不可参加布萨。(十五)破僧犍度,又作调达事,乃提婆达多之反逆事件之处置方法。(十六)灭诤犍度,又作诤事法,镇制纷诤方法之七灭诤说。(十七)比丘尼犍度,有关女众出家受戒等之说。(十八)法犍度,又作威仪法,即诸种礼仪作法。(十九)房舍犍度,又作卧具法,有关房舍卧具等事。(廿)杂犍度,即道具及诸杂事。
 盖戒本系说明戒律之随相,犍度则舍恶行善,表意欲思愿,系明示戒律之受体与随行。此外,戒本仅消极之禁止条文,故称为止持戒;而犍度乃积极之行为,故称为作持戒。
 又依各地风俗、习惯、气候、风土等差异,而增删适宜之戒律规定,称为随方毗尼。小乘律藏及其所述之规定,称为小乘律;而梵网经等大乘律典,及其所述之规定,称为大乘律(菩萨毗尼、菩萨律藏)。违犯律者,则称越毗尼罪,略称为越罪。至于通达律,且能记诵不忘者,或能读诵者,则称为持律、持律者、持比尼、知律、律师,此系‘持经’一词之对称。‘持律者’一语,凡律师以外持律之人均属之,而律师为僧纲称号之一。根据律藏,以实践为主之教派,即称律宗。我国根据四分律,而以南山律宗最负盛名。此宗派亦传至日本。日本除独立之律宗外,尚有属于各宗派之天台律(圆顿戒)、真言律、净土律、法华律(日莲律)等。(参阅‘戒’2896)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