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佛学大辞典

佛学大辞典

关键字:


异生性

摘自:佛学大词典

梵语pr!thag-janatva。旧译为凡夫性。凡夫者,乃指六道之中未得佛法之有情众生。异生性,即众生成为凡夫之依据或原因在于不得佛法。意指凡夫之愚异生性。异生,即凡夫;异,含有别异、变异二义。因凡夫轮回五趣(或六道),受种种别异之果报;又凡夫由种种变异而生邪见、造诸恶,故称异生。准此,异生性即指使众生成为凡夫之本性,亦即通常所谓‘见惑’之烦恼种子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 关于其体性,诸部之间有异说:(一)小乘犊子部,认为异生性系以欲界见苦所断之烦恼(即十随眠)为其体性;属于欲界所系缚,具有染污性,而为‘见道位’时所断除者,摄于‘相应行蕴’中。(二)小乘说一切有部之正统主张,认为圣道之非得(亦即不能获得圣道)之性为异生性之体性;属于三界所系缚,不具染污性,而为‘修道位’时所断除者,摄于‘不相应行蕴’中,而别有自体。(三)小乘经部,不另立体性,而以圣法未生时相续之分位差别称为异生性,此系一种‘假立’之异生性,亦即不承认有异生性存在,而仅假立名相以说明之。(四)唯识大乘,亦属假立之异生性,即于分别而起的烦恼、所知二障之种子上假立为异生性;而异生之凡夫若能至见道位时永断此二障,方可称为圣者。亦即以分别而起之二障为异生性,若不断此性则不得为圣者,故初地所断之惑,又称为‘异生性障’。[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、俱舍论卷四、成唯识论卷九、成唯识论述记卷三]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