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学大辞典
众经目录
摘自:佛学大词典
类别汉译经论之目次。略称经录。最早经录为三国时代朱士行所记之‘汉录’。道安之‘综理众经目录’完成以后,稍具形式,亦为众经目录之始称。梁代宝唱、北魏李廓、北齐法上所作之众经目录皆已散佚,现存唯有隋代二种及唐代一种。又于唐武则天时所撰集之经论目录,特称‘大周刊定众经目录’。
(一)凡四卷。梁代宝唱撰。又称梁世众经目录、宝唱录。现已失佚。据历代三宝纪卷十一齐梁及周帝代录之总叙载,天监十七年(518)敕沙门宝唱撰经目四卷,凡十七科,颇为详尽。同书卷十五举其要目,大别四卷,凡收录一四三三部,三七四一卷。集录后汉安世高至梁代慧令所译出之经典、异译经、禅经、戒经、数论、注疏等。[续高僧传卷一宝唱传、大唐内典录卷四、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后汉より宋齐に至る译经总录(常盘大定)]
(二)全一卷。北齐法上撰。又作齐世众经目录、法上录、达摩郁多罗录。今已失佚。历代三宝纪卷十五举其要目,共收经律论真伪七八七部,二三三四卷。据历代三宝纪所引,此经录至少收录三国魏安法贤至南齐法尼等各时代所译之经律论、杂藏,抄经、疑伪经等。[大唐内典录卷五、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后汉上より宋齐に至る译经总录(常盘大定)]
(三)全一卷。北魏李廓撰。又称魏世众经目录、李廓录。今已不存。本经录系收集后汉安世高至后魏菩提流支各时代所译之经律论、有译无本经、子注、疑伪经、未译经论等。撰述年代有二说,或永平年间(508~511)奉敕撰,或永熙年间(532~534)奉敕撰。[历代三宝纪卷九、卷十五、大唐内典录卷四]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(四)凡七卷。隋代法经等撰。又称隋众经目录、法经录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收录后汉至隋代所翻译之经论等。凡立九录,分类录出译经之目。前六卷为别录,第七卷为总录,初附上表,其次列出本录之总目次。依第七卷总录九录为:(一)大乘修多罗藏录七八四部,一七一八卷。(二)小乘修多罗藏录八四二部,一三○四卷。(三)大乘毗尼藏录五十部,八十二卷。(四)小乘毗尼藏录六十三部,三八一卷。(五)大乘阿毗昙藏录六十八部,二八一卷。(六)小乘阿毗昙藏录一一六部,四八二卷。(七)佛灭度后抄集录一四四部,六二七卷。(八)佛灭度后传记录六十八部,一八五卷。(九)佛灭度后著述录一一九部,一三四卷。九录合计二二五七部,五三一○卷。九录中,前六录各有一译分、异译分、失译分、别生分、疑惑分、伪妄分等六分,后三录各有西域圣贤分、此方诸德分等二分,凡四十二分。本书之记载颇为正确,尤以疑惑及伪妄之鉴别,特为现代学者所重视。[开元释教录卷十、历代三宝纪卷三、大唐内典录卷十]
(五)凡五卷。隋代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数人合撰。书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(602),主撰者为大兴善寺之彦琮。又称隋众经目录、隋仁寿年内典录、仁寿录、彦琮录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书中分类录出后汉至隋代之翻译经典。大别为单本、重翻、贤圣集传、别生、疑伪等五分。单本又别为大乘经单本、大乘律单本、大乘论单本、小乘经单本、小乘律单本、小乘论单本六科;重翻细分大乘经重翻、大乘律重翻、大乘论重翻、小乘经重翻四科;别生细别为大乘别生、大乘别生抄、小乘出别生、小乘别生抄、别集抄五科。单本凡三七○部,一七八六卷;重翻凡二七七部,五八三卷;贤圣集传四十一部,一六四卷;别生八一○部,一二八八卷;疑伪二○九部,四九○卷;阙本四○二部,七四七卷;合计二一○九部,五○五八卷;此外并列记卷数及译者名,记载颇为详实。
本书之分类似取范法经录,然列举法经录所未分类之有本、阙本,且删略失译经,不列入我国撰述之疏记等,皆迥异于法经录。又本书今唯存于宋元明三本之中,高丽藏缺之。[大唐内典录卷十、开元释教录卷七]
(六) 五卷。唐代静泰撰。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、静泰录。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。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。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,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,二十一卷,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,一三三五卷。合计二二一九部,六九九四卷,实为二四四四部,六五八○卷。计数之异同,恐为误写,或与他录错简所致。又本书唯高丽藏中存之,宋元明三本则缺之。缩刷大藏经中,将本录与彦琮录合糅之。[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八、大藏目录卷中]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